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LOGO征集

点击数:53
开始时间: 2019-07-17
结束时间: 2019-07-26

 

 

今年夏天,杭城又要新添一座主题博物馆了——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。

 

 

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

 

新落成的博物馆,位于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,是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,将以一段现存的明清海塘遗址为核心,全面展示古海塘的历史变迁、文化内涵和价值。

 

 

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效果图

 

扛过了千年浪潮冲击的海塘,守护见证着城市发展,如今却隐藏进杭城闹市。在当下,她又该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呢?

 

6月28日,由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、钱江晚报媒体主办的“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馆标(LOGO)征集”活动正式启动,我们向全国“弄潮儿”发出邀请,开开脑洞,出出主意,设计标识,发掘出古海塘的独特气质。

 

 

捍海塘,挡海水,才成就了“钱塘自古繁华”

 

都说杭州“因湖而名”、“因河而兴”,也“因塘而存”。“湖”和“河”我们都知道,西湖和大运河,“塘”呢,就是钱塘江海塘。

 

千百年来,杭人与钱塘江相争共生,筑起“水上长城”,护卫杭嘉湖平原、宁绍平原免受洪潮袭扰。

 

古代钱塘江海塘工程气势宏伟、砌筑考究,历朝历代都有增筑完善,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 

海塘

 

海塘,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不过是一道人工修筑的堤坝,厚重沉稳,千年不变,似乎很难发散出设计创意。

 

其实,回顾历史,钱塘江古海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,这些都会让你灵感闪现。

 

杭州的海塘,按照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。《水经注》载:“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,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,以防海水。”

 

当时钱塘县地方官华信,组织老百姓造了捍海泥塘,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海塘。

 

不过,唐代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修筑的,钱江大潮一来,不太扛得住。海塘时常坍塌,到唐代中期仍有潮水涌入城内。拦不住洪水,城市发展比较慢,那时的杭州,只有现在的上城区大小,是个“繁雄不及姑苏、会稽三郡”的“腰鼓城”。

 

到五代吴越国,海塘有了突破性发展,还留下了“钱王射潮”的传说。

 

 

 

相传,吴越王钱缪治理杭州时,潮水侵袭杭郡,百姓苦不堪言。钱镠就让人造箭三千支,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,使“潮回钱塘,东趋西陵”。

 

这个故事非常深入人心,成为了老杭州的记忆,杭州钱塘江南岸,你就可以看到韩美林大师创作的“钱王射潮”雕像。

 

 

不过,历史上,钱镠可不是用射箭抵挡钱江大潮,而是筑起了“捍海塘”。

 

用竹片编成竹笼,中间放入巨石,层层叠置成堤,称为“竹笼石塘”,又在石塘前打上数十万木桩,涌潮时,潮水撞击在大木上,先分解了一波冲击,保护海塘。

 

2014年,考古专家在上城区江城路以东,发现了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,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。

 

 

捍海塘的建筑将海水挡在杭州城外,确保了五代杭州城墙的扩建,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,成就了“钱塘自古繁华”。

 

 

 

版筑泥塘、竹笼石塘、柴塘、鱼鳞石塘

都是先民的智慧结晶

 

宋元时期,全国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,杭州被誉为“人间天堂”,对海塘的修筑更加重视。

 

宋代,杭州地方官先后筑塘21次。

 

北宋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,杭州知府戚纶,还有一位转运使陈尧佐,改用梢料护岸,薪土筑塘,以护其冲,设法防捍,并集材役工数万,筑成一条七里长堤,防止了海潮的冲涌,也保障了运河的正常航行。

 

简单来说,宋代的海塘修筑,就是一层藤条一层土,像千层蛋糕一样,并排铺了十几层,此为“柴塘”。

 

2015年,考古专家在萧山区的北海塘遗址,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柴塘遗存。

 

 

 

明清时期,江南富饶繁华,赋税、漕粮约占全国一半,有“天下粮仓”之誉。修筑钱塘江海塘更是上升为国家工程,不惜工本,精益求精,乾隆还数次下江南视察海塘建设。

2013年5月,九堡文体中心前期建设过程中,发现明清时期钱塘江古海塘遗址。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就建于此处,在原址保护的基础上,向公众开放部分明清海塘遗迹。

 

上一篇: 兴凯湖烤虾Logo、推介语征集 下一篇: 金华市丽泽书院校徽设计征稿启事

你是否需要设计服务?
平台为你推荐专业设计团队/公司
提交预约设计
平台保障专业靠谱
400-055-8802

微信扫码即刻分享

发布资源提交
诚邀您发布个人或企业的资源信息,请正确填写如下信息:
标题
所属行业
资源来源
您的姓名
联系方式
内容编辑
资源图片上传
提交